2009年2月24日 星期二

疾病剖析

認識健康

由於人們所處的時代、環境和條件不同,對於什麼是「疾病」,什麼是「健康」,認識也不盡相同。

在醫學史上曾出現過多種健康觀,中國古代不少醫生持有「健康--疾病」兩分法的觀點,認為健康就是沒有疾病。

這樣簡單、直觀地把人劃分在兩個領域,顯然是不合理的。因為如果在一群人中,作生物學上的檢驗,就可以發現檢驗的結果,並不能簡單地呈現「疾病與健康」的二元分佈,而是成曲線分佈。

臨床上,通常是人為地把分佈曲線上的某一點,作為判定健康或疾病的分界線。和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一樣,疾病與健康之間的界線,也存在「過渡狀態」,這就是「準病態」階段。

隨著醫學的發展,有些學者又提出健康的系統性觀點。這個觀點認為,個體的健康,由三個方面因素共同維護:就是社會方面、心理方面、身體器官方面。

當這三方面平衡時,個體就健康;相反,這三者平衡受到破壞時,個體就會產生疾病。

隨著健康系統觀的發展,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目前大家所熟悉和普遍應用的關於健康的定義:

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,而是身體的、心理的健康,以及社會的幸福和完美狀態。

這 種積極的健康觀指出,人們的健康必須包括身體、心理和社會三個方面,體現了人們對健康觀念有了新的追求。因此,為人們健康服務的醫學事業,也就隨之得到新 的發展,它使醫學的著眼點擴大了,同時也為醫學及其所含各學科的發展,開闢了廣闊的前景。醫生所面臨的不再是疾病,而是病人。醫學所探索的,也不再是狹隘 的疾病問題,而是如何使生活在社會中的人,在生理、心理以及社會三個方面都達到完善狀態 。


美國整體醫學會的創辦人諾曼‧希利(法諾曼第人Shealy)博士指出,85%以上的疾病,都是長期不良飲食、生活(作息、運動、睡眠)習慣所導致的結果。剩下的15%,則是由環境因素、遺傳因素和神因素所造成的。

大多數人都認為,疾病完全是由外在因素所造成的,與我們本身的思想行為毫無關係,往往假設疾病是遺傳的結果,是外來物質或環境污染所造成的。


攝取必須的營養素是強化免疫力之本,而均衡完整的營養計畫有賴天然營養品,有效的分配與組合,所以營養攝取的均衡與否,關係著「健康」或「半健康狀態」或「細胞病變」重要因素之一。

提升高品質的生活---遠離疾病

此 項健康計畫,是一項要消彌人類因生活在污染環境中,所產生的各種疾病的完整全面的計畫。土壤衰竭導致食物缺乏營養成分、免疫力弱加上生活壓力,本身體質代 謝不良,與有害化學物質,使細胞功能不健全而生病。此計劃可強化「新陳代謝」, 把攝入體內的物質(氧氣和食物),經胃的消化和腸的吸收,使其產生能源,再利用能源使身體做生化合成,而形成一個「生命現象」。

人體是60兆個細胞所組成,不管是皮膚、肌肉或骨骼、牙齒、毛髮、神經、血液,都是由許多細胞構成,細胞是全然獨立地進行新陳代謝,只不過是透過荷爾蒙與血液來保持彼此間的關係。

所以要考慮人體的健康,要先考慮每個細胞的健康,有健康的細胞,才會創造健康的人類。能發揮補氧、活血,使細胞達到最佳狀態,這就是最好的新陳代謝之道,細胞免疫力自然加強了。沒有了疾病,生活就隨之變得幸福快樂,安享優質的生活!

HEMiDEMi Technorati Del.icio.us MyShare個人書籤 Yahoo

0 意見: